您現在的位置:中國農業儀器網 > 行業動態 >生態農田低投入 小田埂大學問
生態農田低投入 小田埂大學問
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,是關系十幾億人吃飯的大事。我們要“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”。為此,許多地方都在因地制宜,積極探索保護耕地的新辦法。
近日,我們來到江蘇儀征、南京兩地的田間地頭采訪,發現了當地保護耕地的新招。
在南京市江寧區湯山生態型高標準農田,漫步其中,曲水繞田,稻浪翻滾,一派江南水鄉的景象,引人駐足觀賞。這塊農田,可不一般。它是當地國土部門引入江蘇省農科院專家,建設的生態農田。
生態農田體現在哪?江蘇省農科院研究員楊林章指著眼前的灌溉系統說,一般的農田,灌溉系統是有污染的。
楊林章:一般的排水都排到河道里面,污染物直接就到河道里了,形成面源污染。
為了從源頭消除農業面源污染,從農田建設之初,他們就對灌溉系統進行了一系列的生態設計。
楊林章:現在排水進入生態溝、生態塘,然后有個閘,閘前是一塊生態濕地。過了生態濕地,又是一個生態塘。
經過一級一級的凈化,農田排出去的水就基本沒有污染了。
楊林章:所有的水基本上可以實現循環利用,里面的污染物通過多級凈化,基本上零排放。
與一般的農田不同,這塊金黃的麥田中間還隔著一條條綠油油的田埂。江蘇省農科院的薛利紅告訴我們,別看田埂小,里面可有大學問。
薛利紅:我們這個地方是丘陵區域,生態田埂高,第一可以防止水土流失,水可以固持在里面;第二,生態田埂里種植不同的植物,提高經濟價值。此外,增加田里生物多樣性,可以為益蟲提供棲息場所,這樣可以減少病蟲害發生,減少農藥的使用。
土地項目整治以后,綜合效果就顯現了。湯山街道的一位干部沈榮說,不僅生態環境變好了,百姓也得了實惠。
沈榮:通過改造,地力品質得到提升,原來3塊錢一斤的米,在這兒種植出來賣到12塊錢一斤。
這里原來是一片荒地,現在成了綠色、生態、環保、高效的高標準農田。楊林章說,整個生態建設部分其實并沒有多投入多少。關鍵在于建設之初有設計和規劃,把耕地保護、土地整治、高標準農田建設、生態修復有機融合起來。
楊林章:以前國土整治主要是增加數量,現在要把土地整治、耕地保護跟生態大環境的建設融入到一起。
- 【中國農業儀器網】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。
- 上一篇:昆明農業走入“互聯網+”時代
- 下一篇:惠州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


